太和二中高一语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文章来源:孙倩】 【发布人: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13-05-02】 【点击率:693】
太和二中语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一、任务和措施
课程名称 | 唐诗经典阅读 | 总课时数 | 21 | 负责教师 | 余四丰 孙倩 | |
上课时间 | 2013.2——2013..6 | 每周节数 | 1 | 合作者 | …… | |
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 |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唐诗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被我们所广为流传,保存在《全唐诗》中的有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 |||||
校本教材分析 | 本教材选录了初唐、盛唐、中唐和盛唐诗歌19首,初唐诗人陈子昂的登高望远之作《登幽州台歌》,有盛唐代表人物王维王维的《山居秋暝》等等。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精华的语言。凝练的语言、短小的篇幅和独特的构思使得诗歌的读解相对其他文体要困难一些。加上对历史文化背景的生疏,要理解唐诗的思想内容,感受唐诗的艺术魅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习这19首诗歌,不一定非要在现阶段弄清诗歌创作的来龙去脉,也不一定非要字字落实。教学中应该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记忆,同时结合诗人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来整体理解,初步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随着学生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在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对诗歌的理解也会不断深入。 | |||||
教学方法及措施 | 1.讲授法 2.自主探究法 3.启发式教学法 4.小组讨论教学法 | |||||
学生名单 | …… |
二、进度安排
周次 | 起讫时间 | 教学内容(节次、课题、教学时数) | 备注 |
1 | 2.24—2.26 | <<唐诗经典阅读》选读开题 | |
2 | 2.27—3.3 | 第一课:虞世南《蝉》 | |
3 | 3.5—3.10 | 第二课:骆宾王《咏蝉》 | |
4 | 3.12—3.17 | 第三课:王 勃《滕王阁诗》 | |
5 | 3.19—3.24 | 第四课: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
6 | 3.26—3.31 | 第五课:杨 炯《从军行》 | |
7 | 4.2—4.7 | 第六课:张九龄《望月怀远》 | |
8 | 4.9—4.14 | 第七课: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 | |
9 | 4.16—4.21 | 第八课: 王 维《山居秋暝》 | |
10 | 4.23—4.28 | 期中复习及考试 | |
11 | 4.30—5.5 | 第九课:李 白《将进酒》 | |
12 | 5.7—5.12 | 第十课:李 白《把酒问月》 | |
13 | 5.14—5.19 | 第十一课:杜 甫《对雪》 | |
14 | 5.21—5.26 | 第十二课:杜 甫《阁夜》 | |
15 | 5.28—6.2 | 第十三课:杜 甫《阁夜》 | |
16 | 6.4—6.9 | 第十四课:岑 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
17 | 6.11—6.16 | 第十五课:高 适《 塞上听吹笛》 第十六课:高 适《 塞上听吹笛》 | |
18 | 6.18—6.23 | 第十七课:李商隐 《蝉》 第十八课: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 | |
19 | 6.25—6.30 | 第十九课:杜 牧 《江南春》 第二十课:韦 庄 《金陵图》 | |
20 | 7.2—7.7 | 期末考试 | |
21 | 7.9—7.14 | 放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