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道德精神 构建和谐校园
各位同学们:大家好!
生活中,我们可能都很熟悉这样一组镜头:
在家中,为妈妈捧上一杯热茶;在路上自觉将手上的纸屑和烟头扔进垃圾箱;在公交车上主动为年迈的老人让座,这就是道德的力量。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社会中自然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要对他人及社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有的行为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发展,给他人带来幸福和安宁;也有的行为引起别人的痛苦和不安;更有些行为甚至给整个社会造成了动荡和灾难。为了适当而自发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必要的约束,引导人的行为向积极的方面发展,这就产生了对道德的需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这种关系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应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道德是指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或规则。道德也是获得他人尊敬和信任的标准和尺度。如果一个人违背了道德,比如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不守信用,损人利己,那么人们就会给他负面评价,造成不好的名声,从而来自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约束他的行为。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曾写道:“辙生好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道德包括哪些内涵,做到哪些才能算是有道德的。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
道德有时就是一片孝心。百善孝为先,孝是道德最好的体现。《论语》中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一个人的成长,首先要有孝心,这也是做子女起码的义务。懂得这个道理,长大了,你就能尊重长辈和兄长。工作了,就会尊敬领导,团结同事。
道德有时是一种爱心。当某地同胞遭遇遭遇突如其来的灾难之时,全国各地、四面八方,包括海外都伸来了援助之手。支撑他们冒险挺进的就是那一颗颗滚烫的爱心。生活中爱心不分大小,只要大家付出了,这就是爱心流淌的高尚美德。
道德有时就是一种奉献。奉献精神是每个有道德人的必修课程。雷锋、焦裕禄等,还有我们身边许多先进典型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雷锋同志有一句名言:“我活着就是为了别人生活的更美好”。语言朴素真挚,饱含深情。奉献精神就是能做到对他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满腔热情,无私奉献。
道德有时就是一种宽容。宽容也包括厚道、谦让、仁和、礼貌等意思。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六尺巷的故事大家可能听说过,《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的故事成为美谈。以和待人,以礼对人,以仁爱人,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道德有时就是一种诚信。诚实守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曾子烹彘,孟母不欺子的故事,离我们现在已经很遥远了,但听起来仍然很亲切,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的道理:信守承诺,诚信是金。
道德有时是一种习惯。当然,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德没有好坏之分,德就是一种好的品行。而习惯有好坏之分。如看到好吃的,马上想到给父母买一分送去,看见红灯自然停下来,坐上驾驶室马上系上安全带,看见别人有困难,马上伸手帮一把,这些都是一种良好习惯,就是有道德的表现。反之,就是不良习惯,就是不道德的行为。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道德在古人的心中是一种理想,一种“修、齐、治、平”的理念,是体现在行为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古人从来都不会要求或者强求大家道德一致,思想统一。到了现代,我们讲的道德是一种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道德,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必须有所遵循。
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要立足基层,注重养成,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之中。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个方面。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个人品德是每个公民个体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对不同的对象,个人品德有不同的要求,但基本要求是相同的,即我们应该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我个人认为道德更重要。我们党和国家选拔干部的标准也是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个德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道德。毛主席曾经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实际就是要求我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呢?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道德取向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党的十八大要求我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要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荣,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为耻。
第二,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我们能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遵守道德,严于律己,你会发现,你每做一件事,就会是一次道德水平的升华。荀子在《劝学》中也讲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我们要善于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自觉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久而久之,你就会习惯养成,你会发现你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第三,要自觉学习先进典型,要以他们为“标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时代英雄辈出,各种模范典型层出不穷,包括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典型人物。如曾到我校开展义务法律知识讲座的已故道德模范苗为民老人。我们要以他们为标杆,向他们学习。
道德,就像是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而我们的行动就像那传播种子的缕缕清风。让你,让我,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共同播下道德的种子,让我们身边开满道德的鲜花,我们的世界一定会绚丽多彩,芳香宜人!
谢谢大家!